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是血糖高。糖尿病发生是因为吃糖太多吗?日常应该怎么预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呢?
首先要定期测一测自己的血糖,一旦血糖太高或出现血糖波动,除了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并听医生的嘱咐“对症下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
很多人都会觉得,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吃糖吃太多,其实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此糖非彼糖。
糖也叫碳水化合物,多糖(大米、面粉、土豆等)、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糖。
人体50%以上的能量是糖类物质提供的,糖还参与着人体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对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咱们的身体一天都不能离开糖。
那么,食物中的糖是怎么影响血液中的血糖的呢?
单糖(葡萄糖和果糖)和双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属于“简单糖”,食用后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使血糖显著升高。
多糖(大米、面粉、土豆等)会先在肠道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再缓慢吸收入血。
也就是说,不止是甜食,米饭、面点、水果、奶制品等食物都会造成血糖升高。
这些食物吃得太多,是不是就更容易得糖尿病呢?并不是,得糖尿病和吃这些糖类食物太多太大的关系。
得糖尿病是因为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的,胰岛功能不好的人,身体对血糖的调控会失控。
得糖尿病全怪胰岛功能不给力。
糖尿病的“真凶”
胰岛素是诱导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的物质,还能释放信号让肝脏把多余的葡萄糖藏好,让葡萄糖们别去血液里“捣乱”。
如果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正常,即便很爱吃糖,也不会得糖尿病;
如果胰岛素的分泌出了问题,即使平日里一点甜食都不吃,照样有可能会得糖尿病。
所以说,糖尿病的“真凶”其实是“胰岛素分泌异常”。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情况下,胰岛素会分泌异常呢?在以下情况下会出现异常:
1、受遗传影响
亲属中如果有人得糖尿病,后代就有可能被遗传糖尿病。
2、受环境影响
长期爱吃油腻爱吃肉,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热量过剩,会导致肥胖。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也可以理解为胃肠吸收了太多养分,血液里的血糖太多了,胰岛素工作量太大,累翻了“出故障了”。
3、其他原因
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也有可能导致糖尿病。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身体会分泌出各种“应激激素”,血糖会升高,很多年轻人得糖尿病就是因为压力太大。
定期体检是有好处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利于身体健康,定期筛查身体隐藏的风险,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
本文地址:https://www.guokang.com/tjcs/79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