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市场热线:400-678-8511

立即体验

养生学的起源与发端

养生,又称摄生或道生,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规律,阐述保持人体健康以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中国传统的养生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详实,对于延缓衰老、提高人体的寿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养生学的起源与发端

养生学起源与发端较早,人类在远古时代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过着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可能享有长寿,的。火的发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利用火来取暖、熟食以及进行医疗活动,从此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

据文献记载,原始社会的末期(尧时),人们已知道运用舞蹈的方法来预防关节病,以及注意洗脸,洗澡,室内打扫,灭虫等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产生了“九流十派”等许多不同的学术流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其中道家、儒家、阴阳家等对养生学的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家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蔽天地”。这些思想促进了他们探索生命的来源和讲求卫生保健。老子极力提倡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朴归真,保全精神,益寿延年。这种清静养神的思想成为后世养生学的原则之一。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提出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强调思想清闲,无所杂念之静养以全神的重要性,认为清静无为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庄子还提出了一些养生,的功法,一是认识到吸纳新鲜空气,吐出废浊之气,可以维持生命,保健延年;二是提倡适当运动以养生。

儒家对养生的论述与其主张的修身处世等伦理相联系,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孔子提出有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劳逸有益于健康,对于饮食卫生的宜忌问题,提出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食要定时,变味和腐败的食物都不宜服用。荀子则认为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为了“防邪僻而近中飞”,他主张“居必择乡”。

作为阴阳家的管子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人的生长是由天地之精气相合而成,由于精是生命的源泉,所以他主张存精以养生。管子提出的另一个养生原则是按时作息,节制饮食和适应气候。

《吕氏春秋》提出精气神和形体的统一是生命的根本,因而主张人的精血以流通为贵。精血一旦有郁,则百病由此而生,气不宣达与血脉壅塞是不能长寿的原因,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黄帝内经》指出了养生的意义在“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强调对外注意避免异常气候带来的损害,对内应该调和情志,调和气血。这样真气存之体内,病邪不能侵袭而健康长寿。对于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重视精神调摄、食疗与食养、调和阴阳、节制房事、避免五劳七伤等方面。


二、养生学的充实与发展

东汉华佗既是有名的医家又是杰出的养生家。华佗赞同《目氏春秋》提出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思想,积极推行运动延年说,他把古代导引法归纳总结为“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卫生保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弟子吴普毕生施行五禽戏法,“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晋代葛洪认为养生应以虚静不伤身体为本,辅以吐纳、导引、丹药。葛洪还提出节嗜欲,保性命的养生法则。

南朝陶弘景辑录了魏晋以前历代养生学文献,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养生学专著,指出人们在养生过程中发挥主观作用,完全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他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与神,调神和养形应该是养生的重要法则。他还将各种养生方法概括为六个方面:顺应四时,调摄情态,节制饮食,适度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

隋唐名医孙思邈认为老年期虽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只要重视养生,就能延年益寿。老人要“身体常使小劳,则百脉和畅,气血常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还要“食毕当行步踌躇”。其次,孙氏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规律。因为老人脾胃功能减退,运化乏力,多食则易阻滞中焦而不易消化,所以强调“常时不可极饥而食,极饱方彻,常欲不饥不饱”。再次,孙氏主张老人注意保持乐观情绪,抑情欲以保精。


本文地址:https://www.guokang.com/tjcs/83647.html




产品订购咨询

  • 客服热线:400-678-8511
  • 在线咨询 7*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