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市场热线:400-678-8511

立即体验

中德之间在神经康复治疗差距在哪里?

image.png

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患者达到200万,致残率高达75%,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中德康复治疗现状不同

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刚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在脑卒中1年后的患者中,得到过早期康复治疗训练者仅占60%,而这个数值很可能是被高估的。”

虽然我国康复治疗现状仍存在不少的缺陷,但由于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病死率逐渐降低。近日,《2018中德神经康复论坛》在上海举办圆满闭幕。

德国专家分享了德国的康复模式,中国专家则展示了国内康复治疗的现状。来自不同国度的经验碰撞,为中国神经康复治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德国脑卒中康复医学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他们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不断创新的康复技术,拥有设备完善的康复中心和训练有素的康复专业人员。这些使得他们可以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生活的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而我国的康复医疗始于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现代新学科之一。中国用近30年的时间,走过欧美近100年的历程,在理念、流程、方法和技能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但是和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还很明显 

按照国际对康复医学科的标准要求,康复治疗师数量应占人口比例为5/1万人口。然而,我国现有的康复治疗师数量仅为1.1万,国家卫生部2012年对康复治疗师数量的要求是11.4万,也就是说我们勉强达到了卫生部要求的1/10。

另外,在人员的培养上我们和国外也是存在差距的。在国外,康复治疗师是从医学专科毕业,在临床工作两年后,再学习三年的康复理论,最后考试合格从业。而在国内,一开始我们的康复治疗师是从临床的护理人员,或者身体不好的医生调转来的。从2003年开始,我们才有了康复专业技术的准入标准。

随着康复医疗对象不断地增多,现有的治疗师能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答案显而易见。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的康复效果。

image.png

中德康复治疗终点不同,但目的相同

我们必须认识到康复治疗是我们的短板。”李刚教授表示:“我们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康复治疗几乎没有很好地开展过手法康复,开展的很多是机械康复,像德国专家演示的那样去给患者做康复,即使是大型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是少见的。但是这在德国却非常普遍。”

除此以外,我们缺乏能够提供心理、精神等方面服务的人才,满足不了人们对全面康复的需求。李刚教授同时提到国内的康复往往是以运动评估为终点,而且往往是以下肢运动为主的,而在语言、心理、认知等方面相对薄弱。

但是德国的康复治疗目标是希望患者可以“尽快康复,尽快工作”。所以他们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而是要使得患者全面康复,其中包括语言、认知等能力的恢复。康复的过程是漫长的,霁达康复医疗总监舒乐博教授表示:“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做康复,想要通过外科手术,一个星期就康复这是不可能的。” 

确实,在舒乐博教授展示的病例视频中,我们看到脑卒中患者从ICU康复到阶段A、阶段B到阶段C,再到阶段D等不同阶段接受的治疗。从分级、方案制定、卒中康复各阶段之间的转诊、保险制度,以及人员配置等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德国一整套完整的神经康复模式。

我们可以看到德国的康复模式对于我国日渐严峻的脑卒中康复形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也确实存在许多有待改善和提高的方面。舒乐博教授说:“在康复事业中每投入1欧,社会的获益是5欧。

我们开始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中德专家都认为,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因为有研究表明,发病后越早开始康复治疗,功能恢复越好。

另外,中德康复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患者可以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继续工作,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我们需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康复理念,加强康复、老年病、慢性病管理等持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康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康复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康复服务。


本文地址:https://www.guokang.com/jibingzhiduoshao/374.html




产品订购咨询

  • 客服热线:400-678-8511
  • 在线咨询 7*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