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已有20年的历史,由于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获得疗效后复发率较低,因此一直是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之一。然而干扰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脱发、精神异常、诱导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显性化、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此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定期监测以下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乙肝五项、HBV DNA定量、血糖等,必要时可以做心电图、糖化血红蛋白、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以及精神状态评估等,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一、关于乙肝表面抗原转阴 “HBsAg(表面抗原)阳转阴”,为什么说它“很难达到”?事实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医学家还没有谁敢说有使HBsAg转阴的药物。我在美国作访问学者也多方请教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也是“I am sorry”。言下之意是我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目前要使表面抗原阳转阴是很难的。据统计,目前HBsAg的治疗转阴率或自然转阴率仅为百分之几,所以专家们的共识是,不要进行HBsAg转阴治疗,因为那是徒劳无益的。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外壳,本身无传染性,对身
1、问:听说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带有乙肝病毒,所以我每次与他人接触时都很害怕,请问乙肝传染性到底有多大? (广西柳州 彭女士)= 答: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以上,携带率约为10%,以此估算,我国约有1.3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你上述“1 / 10”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但在正常的社交场所也没有必要太紧张。乙肝病毒虽然存在于体液中,但其主要还是经过血液传播,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乙肝病毒的量极少,如不是长期大量接触,一般是不会被传染的。 2、问:乙肝是一个可通过体液传播
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打个比喻:坏人要想进入边境,这时会有边防部队防守,不让其进入;一旦进入后,这主要靠警察、公安才能将其抓住制服。预防性疫苗(如我们现在所用的乙肝疫苗)就像边防部队,起到阻止“坏人”进入的作用,在初期阶段即将其消灭。而治疗性疫苗则是一种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通过紧急动员,发现目标,追踪目标,到最后消灭目标。 治
应用乙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效果已获肯定,但对乙肝的治疗似乎没有作用,近年来发现如果将其与免疫调节剂同时应用,则可打破患者机体免疫耐受或低下状态,有增强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如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合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报道有效率达70%以上。此外,还有报道,联合乙肝疫苗或同时注射胸腺肽,或与左旋咪唑涂布剂或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等,可提高疗效,但其免疫调节作用太弱,远低于治疗性乙肝疫苗。 用法: (1)用于治疗性目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20微克,上臂三角肌注射,每15天1次,连续应用3个月。
“许多夫妻有这样的误区,认为一方得了乙肝,另一方也一定会感染,很多夫妻为此甚至离婚,实在太不值得。”专家表示,乙肝的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夫妻共同生活导致感染的可能性并不大。 “有一对夫妻,男方有乙肝,刚领了结婚证,女方的父母便让女儿和男方离了婚,很可惜。”专家介绍,很多人都有这种误区,导致很多像这样的夫妇出现了感情危机,甚至为此离婚。 乙肝主要是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伤口进入机体而传染,不经血液的一般接触不会造成感染。而在不正规的医院和小诊所拔牙或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对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自然过程,肝脏病理自然转归的研究不够,并且对它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性缺乏科学的流行病学研究,因此肝病界多数学者与医生认为慢性HBV携带者不需要治疗,直到80年代中期至今,国内外对慢性HBV(乙肝病毒)携带者上述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人们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自然过程、转归、肝病理改变及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细胞癌的相对危险性有了新的更多科学的认识,过去20年的研究提示,慢性HBV携带者肝病理检查示为正常肝者只有10%,其余90%均
最近一个月接诊的患者中,有几名患者花了数千元打“ 乙肝转阴针”无效后而来诊,其中有一名患者打针后乙肝HBVDNA反而增加了100倍。 由于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乙肝的患者比较多,这些患者在就业工作和交友过程中会忍受许多心里压力。不良医院就是利用了患者摆脱病毒的迫切心理,用虚假广告吸引患者骗取钱财。所以提醒广大就医者,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转阴针。乙肝的治疗目前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效药,不可能在短期内马上治愈,患者一定要理智对待,切莫听信某些广告宣传,盲目用药。如需就诊,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各地
一般来讲,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三个途径传播,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的。许多人都认为乙肝病毒不经肠道传播,也就是说,与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共餐是不会传染的。 实际上,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比较复杂的,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的各种体液均具有传染性,其传播方式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药物注射和针刺等。如果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在做胃、肠镜、拔牙、洁牙、介入治疗、手术和麻醉插管等均可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 乙肝病毒是如何经过消化道传播呢? 当和乙肝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一起共餐的时候,如
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广泛应用,在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疫苗注射过程中,注射时机、方法的偏差却可能造成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失败,因此更新医生的观念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必要。 要想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首先就要知道母婴传播的途径,目前认为乙肝母婴传播的途径可能有分娩过程中受染、子宫内受染和通过卵子受染三种,因此阻断也从这些方面考虑。 一、阻断分娩过程中受染 “24小时之内注射就可以”是误区要越早越好 “免疫球蛋白”自费也要打 分娩过程中受
据我国顶级肝病和传染病专家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家讨论会纪要”的发言,认为发生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是: (1)高病毒血症(HBVDNA高水平); (2)HBeAg(e抗原)持续阳性; (3)ALT(谷丙转氨酶)水平高或反复异常。 此外,还包括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 调查数据还发现: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肝硬化的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 由于: (1)乙肝病毒持续活跃是高病毒血症,HBeAg持续阳性及ALT升高、反复异常的罪魁祸手; (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中国患病人数最多的一种传染病,无论是健康检查、还是招工体检,或是入学体检都会做乙肝三系检测。但多数人拿到化验报告后,只见上面的“+”、“―”号,却不知道如何理解。 所谓“乙肝三系”,指的是检查乙型肝炎的5个常用免疫学检查项目:一对为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一对为e抗原(HBeAg)、e抗体(HBeAb);一对为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HBcAb)。因为核心抗原在细胞核内,检测复杂,一般实验室无法检测,因而就只有两对半,通常化验单上分
一旦发现感染了乙肝病毒,很多人会感到压力重重,而这种压力也会“传染”给家人。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呢? 乙肝尽管是比较棘手的疾病,但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仅有20%的人会发展成为肝硬化,经过治疗大多预后良好。除了要正确认识疾病,乙肝患者还要进行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并且是长期的。 对于治疗,有三点需要提醒。 一是选择正规专科医院; 二是将个人的经济、年龄、婚育等多方面情况与医生沟通,建立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选择适合自己的抗病毒药; 三是要重视随访,一旦开始治疗,要按医嘱定期去医院
所谓“乙肝两对半”是指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的五项指标。即: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 这五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分别是指: 1、第一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2、第一、三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传染性很强。 3、第一、三、五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大三阳”,这种情况说明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此时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4
肝炎患者以及发热、急性传染病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缺陷的人、严重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乙肝疫苗。 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 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