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 6 大类疾病症状分布在消化道各个部位,而每种具体疾病又有其症状特征,这里介绍最为常见的疾病症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2) 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排便费力等;
(3) 各个种类均可伴有胃肠道外的症状,如:头晕、头痛、失眠、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肠应激综合征患者还可伴有慢性疲劳、慢性盆腔疼痛、颞下颌关节功能失调等。
正常人摄入过量餐食也可出现上腹胀满、不适感,节制进食量和适当运动即可缓解,这需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鉴别。「餐后饱胀」指进食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并感觉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中;而「早饱」指餐前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持续或反复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
(1) 重叠性:功能性胃肠病根据部位和症状特点可细分为近 30 种疾病。不少患者可以同时表现出其中 2 种及以上疾病的症状。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就常和功能性肠道疾病同时出现: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23%~50% 会同时有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也有近 30% 会表现出其他肠道症状,如功能性便秘等。
(2) 演变性: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症状并非一成不变,首发症状随病程发展可能会缓解、消失,同时伴有新症状的出现,甚至可能出现疾病种类的演变,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向肠易激综合征的转变。
功能性胃肠病是排除性诊断,即必须在排除所有可能导致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后方可诊断,患者持续或反复出现症状时不能自诊自治,应及时就医。
尤其在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提高警惕:
(1) 45 岁以上,近期出现上述胃肠道相关症状;
(2) 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等;
(3) 胃肠道症状进行性加重。
以上是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需谨慎对待,必须进行彻底检查直至明确病因。
传统观念认为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内的各种功能性胃肠病不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以及不会缩短寿命。但如果过于在乎疾病的状态,由此引起或与此相关的医疗行为(如不必要的外科治疗、侵入性检查、药物治疗等)、精神心理因素(如心境障碍、抑郁症等)可能会导致死亡率增加、寿命缩短。
性别和年龄上有一些特点:
性别因素:大部分疾病在女性中更好发(女:男比例为 2:1~3:1),而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年龄:大部分疾病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下降,但功能性吞咽困难、功能性便秘、功能性大便失禁在年长者中患病率更高。
无确定的关系: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等。
病因至今尚未清楚,与遗传及环境的多种因素有关。
常见的影响因素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精神社会因素;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因素、肠道感染史、不能消化食物等。
一级亲属有腹痛及其他肠道症状的个体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他们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均升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大规模研究也发现,同卵双胞胎同时患肠易激综合征的概率高。有数个基因会影响胃肠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尚无一个单基因可以决定功能性胃肠病的表型。
总的来说,这些疾病均受环境和遗传的多因素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月经周期、停经与否无明显关系,但研究证据支持肠应激综合征的症状在月经来潮前和经期有明显加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严重的生活应激事件、遭遇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的经历(尤见于欧美研究)、精神疾病、人格特点、社会支持等。
精神社会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1) 精神社会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等造成一系列影响,从而影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
(2) 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患者对疾病症状的体验;
(3) 精神社会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患病行为,包括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寻求医疗的行为、治疗医从性等;
(4) 在治疗过程中,精神社会因素可能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并无明确的相关性。很多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且慢性胃炎好转之后,消化不良的症状并未得到改善。
事实上,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并无症状,少数患者会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不是,功能性胃肠病必须在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的器质性疾病(如肿瘤、溃疡等),明确没有肝胆胰等器官病变的情况下才能诊断。出现腹部不适后,首先应该由医生判断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明确没有其他病变后,才能诊断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主要通过症状来诊断,持续或反复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胃肠内镜检查等排除可能导致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该组疾病中每个具体种类都有其症状特征和对应的诊断标准(罗马 III 标准)。
目前评定功能性胃肠病的严重程度并无很好的客观指标,医生对患者疾病程度的分类主要建立在患者自身感受和报告的基础上。患者平时可以留意自身症状的以下方面,记录并在就诊时提供给医生:症状的多少、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疼痛和不适感的程度,症状是否影响日常生活、社交、学习、工作等。
因功能性胃肠病常不引起整体身体素质的明显下降,且常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常被旁人误认为「装病」。其实并不是这样,功能性胃肠病的病人确实真的感受到不舒服,如疼痛、不适感、腹泻、便秘等,这与「装病」有本质的区别。
根据 2012 年中国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庐山共识),明确有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的感染者需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但如根除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存在,可能提示患者治疗前就同时患有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应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1) 医患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患者需要对医生充分信任;
(2)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
(3) 正视疾病,观察和了解自身的疾病特征,尽量避免可能诱发症状发作或加重的因素。具体来讲,患者可以有意识地记录症状波动和生活事件,借此评估和分析疾病与精神社会因素、饮食、生活方式的关系,可以帮助识别诱发因素。
因病因不明、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生物化学改变等,功能性胃肠病无特效药,主要是对症的经验性治疗。
(1) 上腹痛、上腹灼热感者可选择制酸药,如 H2 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餐后饱胀、早饱、便秘者可选择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力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等;腹泻者酌情使用止泻剂,如蒙脱石散等;便秘者可口服温和的通便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
(2) 此外,如症状严重、上述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以试用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约半数以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在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和胃肠道症状的均能得到缓解。但始终需要明确的是:抗抑郁药不是首选药物,而是在给予上述一般治疗、对症治疗药物后并未达到理想疗效时才考虑的补充治疗。
症状严重而顽固,上述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时,患者应在消化科医师的转介下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专业治疗,心理和行为治疗一般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动力性心理治疗、催眠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等。
现普遍认为功能性胃肠病是慢性稳定性疾病,但病程中可出现症状严重程度的反复波动。由于功能性胃肠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即使无法治愈,只要将症状的严重程度控制在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即可,没必要达到完全没有身体不适的状态。
会,功能性胃肠病起病慢,病程长,症状或持续或反复,且不少患者的症状发作或加重与饮食、精神心理等诱发因素密切相关。
功能性胃肠病对生活治疗的影响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精神状态。心理压力较大,对于身体不适比较敏感的患者,生活质量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
(1)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规律地定时定量进餐;
(2) 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高纤维含量的食物(如谷物粗粮、蔬菜、水果),可服用益生菌制剂;
(3) 一般而言,消化不良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等;
(4) 坚持运动(至少每周 3 次,每次 0.5-1 小时),提高胃肠道蠕动及消化功能;
(5) 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减轻抑郁、焦虑程度;
(6) 减轻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良好心境。
患者应树立正确的疾病观,接受和适应慢性疾病状态,即使有症状出现时也要尽量防止其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患者的亲人、朋友应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安慰,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
食管癌食管是连接口腔、咽部与胃的一段管状器官。此处发生恶性肿瘤即为食管癌。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发食管癌约50万例,居全部恶性肿瘤第9位;死亡40.7万例,死亡...
肝转移癌肝转移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或继发性肝癌,是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包括转移瘤、转移肉瘤、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润。常见的转移途径为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而来到肝脏(血行转移)。一开始就长在肝脏里...
贲门癌贲门癌什么病?贲门癌是原发于贲门处的恶性肿瘤,贲门是一个特殊的解剖结构,是食管向胃过度的部位。组织学上大多属于腺癌类型。贲门癌常见吗?近30年里,贲门癌的发病率迅猛上升,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
胆囊炎什么是胆囊?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
胆囊息肉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什么是胆固...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