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腹痛:是最主要的症状, 易在进食后出现, 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2) 腹泻:一般每日 3~5 次左右,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但绝无脓血。
(3) 便秘:大便干结,量少,可带较多黏液,便秘可与腹泻交替出现。
(4) 腹胀:白天较重,尤其在午后,夜间睡眠后减轻。
「我是不是得癌症了?是不是恶变了」?有很多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人,见到医生都会这样问。因为这个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往往会走很多弯路,导致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患者经常会反复做各种检查,到处就医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其实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功能性疾病,不会得癌症或者是恶变。只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情,坚定必胜的信念,一定会治好的。
经常听到有些人抱怨自己的肠子很「娇气」,比如说,大家吃一样的东西,别人吃完以后都没事,可是自己就会腹痛、腹泻;有时情绪紧张时也会出现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次数增多,但在排便排气后好转。严重时进食或饮水后就会有排便感,且排便多不成形,甚至稀水样便。总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了,这是肠道高敏性的表现, 是由于肠道神经系统以及肠道内分泌细胞功能改变引起的, 对各种生理和非生理刺激的动力反应过强的一种体现。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常见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病变,虽然病程较长,但是多不影响全身健康状况。由于本病的诊断是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之上,在诊疗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以下报警症状需要引起警惕:发热、短期内体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贫血、腹部包块以及病情在短期内进展明显者,应立即作相关检查,查明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以防延误病情。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但目前比较被认同的诱因有肠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神经和内分泌因素等,各种因素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有关。
很多患者从童年开始即有本病,有的患者从青春期开始就患有本征,并有家族史,在同一家庭或家族中,可有多人患本疾病。因此,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有关。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 患肠易激综合征的人, 其直系亲属也有此类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没有器质上的病变,也没有细菌或者病毒等感染,所以没有传染性,与病人接触以及一起生活都没有问题。
据调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18 至 30 岁是高发病人群,50 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其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 1:2。白领、学生、干部高于工人、农民;城市患者明显多于农村。目前认为与工作和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饮食以及作息不规律等有关,其中一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根据症状来诊断,确诊前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诊断可参考国际公认的罗马 IV 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作 1 日,伴有以下 2 条或 2 条以上症状:
① 与排便相关;
② 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 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 近 3 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为功能性疾病,但是有很多器质性的胃肠病的症状与肠易激相似,所以诊断肠易激综合征需要一些检查来排除其他的疾病。临床常做的必备检查有:①血、尿、大便常规,粪便细菌培养;②血生化、血沉、肝功能;③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 X 线检查;④腹部 B 超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方可诊断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较多,个体差异大,需与多种肠道疾病进行仔细鉴别。常见的疾病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慢性痢疾、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与直肠的肿瘤、以及消化系统溃疡等。
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都是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但却是两种独立的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是指餐后出现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虽然症状跟肠易激综合征有重叠的表现,但后者更多出现下腹部症状,如下腹痛、腹泻、以及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两种疾病的诊断与分型各有不同,治疗中均需接受综合的个体化治疗。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这种功能性疾病,由于临床表现个体化差异大,所以个体化治疗很重要,具体的包括:
(1) 一般治疗:仔细查找病因,根据病因进行饮食调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体育锻炼等。饮食调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近年来进展较大。有些饮食干预措施可能只对特定的个体有益,可以做好记录,避免常见的诱发症状的「肇事」饮食。普适的饮食调节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是去麦胶饮食和低 FODMAP 饮食。
(2)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按照疾病分型采取相应的药物。
(3) 心理和行为疗法。
(1) 止泻:常用药物为洛哌丁胺。
(2) 解痉止痛:有多种解痉剂可以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止痛治疗。
(3) 调节肠道微生态:配合微生态调节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恢复和维持肠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稳定,改变肠道运动功能。常用的微生态调节剂包括各种益生菌制剂,以及不可吸收的广谱抗生素利福昔明。
(1) 调整饮食:进食有软化和扩大粪便容积的食物,如粗纤维多的食物蔬菜等,适量多饮水,定时排便。
(2) 可以口服通便的药物:首选聚乙二醇,可以增加便次,使粪便变软,缓解排便困难。如不能缓解可以口服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如普芦卡必利,增加胃肠推动力,促进排便。
腹痛是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迅速缓解疼痛能有效改善症状。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为选择性肠平滑肌钙通道拮抗剂,如匹维溴铵、奥替溴铵等,或者离子通道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汀。这些药物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另外暗示疗法或局部热敷、理疗、按摩等往往会有很好的效果。
精神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这种功能性疾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肠道的功能主要受内脏神经系统调节,精神因素对内脏神经功能影响非常大。同时胃肠道的症状又会反过来影响精神状态,比如因为肠道症状的反复出现而忐忑不安、脾气暴躁,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作决定,记忆力减退等。如果不重视心理治疗,有可能出现恶性循环。
有研究显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明显减少,双歧杆菌的数量也减少。临床给予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治疗后,患者的总体状况、腹胀、腹痛、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均明显改善。因此,补充益生菌是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措施。但是,益生菌制剂种类繁多,到底哪些菌种更为合适,以及怎样使用能起到效果,还有待更多严谨的试验数据。
有许多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长时间辗转治疗,产生了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等心理。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惊慌,肠易激综合征可防可治,只要大家及时就诊,遵医治疗,调适情绪,改善习惯,积极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肠易激综合征就一定能治好。
据研究显示,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发作与饮食有关, 食物的促动力和促胃肠激素分泌作用、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和不良进食习惯等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应注意:
(1)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2)避免过度饮酒及摄入咖啡因。
(3)注意记录饮食诱发症状的情况,如果某些饮食容易诱发症状,比如高脂饮食,就要限制摄入。
(4)低 FODMAP 饮食。FODMAP 饮食是那些富含易发酵的低聚糖、双糖、多元醇等成分的食物。
(5)如有确定的食物过敏,避免摄入含有该过敏原成分的食物。
(6)以便秘表现为主的患者,可以多吃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每日饮食中要有足够的蔬菜、水果,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症状也各不相同, 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差异。除饮食调节之外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是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必须注意的两个方面。只有做到心态平和,按时规律作息,积极参加运动,才能有效促进恢复,防止复发。比如各种球类运动、户外活动、健身锻炼等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体质增强,从根本上消除了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持之以恒,顽固的肠易激综合征就会变得不再麻烦。
有许多患者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看了好多医生他们的说法都不一样,到底哪个是对的?应该怎样治疗才有效?其实自 1944 年提出肠易激综合征这一术语以来有关本病的现代研究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呈多样性,症状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故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治疗方法也各有差异。如今科学家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脑-肠轴学说等一些新学说被逐渐认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必将破译肠易激综合征的密码,完全掌握它的秘密。
目前没什么好办法可以预防。
食管癌食管是连接口腔、咽部与胃的一段管状器官。此处发生恶性肿瘤即为食管癌。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发食管癌约50万例,居全部恶性肿瘤第9位;死亡40.7万例,死亡...
肝转移癌肝转移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或继发性肝癌,是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包括转移瘤、转移肉瘤、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润。常见的转移途径为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而来到肝脏(血行转移)。一开始就长在肝脏里...
贲门癌贲门癌什么病?贲门癌是原发于贲门处的恶性肿瘤,贲门是一个特殊的解剖结构,是食管向胃过度的部位。组织学上大多属于腺癌类型。贲门癌常见吗?近30年里,贲门癌的发病率迅猛上升,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
胆囊炎什么是胆囊?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它的外型呈梨形,长约7~9厘米,宽约2.2~3.5厘米,其容积为30~...
胆囊息肉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什么是胆固...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