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按照肠梗阻发生原因进行分类,还可以根据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型(无血运障碍)和绞窄性肠梗阻(有血运障碍);按照梗阻部位可以分为高位小肠、低位小肠以及结肠梗阻。 不同种类的肠梗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单纯型的肠梗阻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成为绞窄性肠梗阻,造成严重的后果,对肠梗阻进行分类有利于对肠梗阻的治疗的选择及后果的预判。
肠梗阻的常见表现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当出现以上的症状时,应该高度警惕肠梗阻,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肠梗阻发生腹痛主要因为梗阻部位的过度蠕动,在这种腹痛一般是阵发性的,疼一阵缓解一阵。如果腹痛持续不断,一定要警惕是否转化成了更为严重的梗阻。 因为肠道每时每刻都在分泌消化液到肠腔,当发生梗阻时这些消化液无法往低位的肠腔流动,又因为肠壁充血水肿吸收不良,而在梗阻处存留,同时咽下的气体以及内容物在此发酵产生的气体也聚集在此,所以会发生胀气,引起腹胀。
肠梗阻若不及时治疗,肠管缺血坏死会引起溃破穿孔,在腹腔内发生感染出现腹膜炎,此时感染更易波及全身,发生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 长期的卧床再加上肠道的细菌移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还可能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肠梗阻的病因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机械性原因、动力性原因、血运障碍。 (1)机械性原因:简单来讲就是肠腔受压迫或者被内容物堵塞了,堵塞肠腔的可以是肿瘤的压迫,可以是粪便、胆结石等,肠道发生扭转、套叠等被自身压迫是的内容物无法通过,术后的小肠粘连也是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2)动力性原因:主要是肠道麻痹,通常发生在腹腔手术后,可以简单理解为肠道蠕动减弱或者消失; (3)血运障碍原因:当供给肠管的血管被血栓堵塞后,其所支配的这段肠管就会丧失蠕动能力,出现肠梗阻,但是这种缺血引起的肠梗阻通常会很快引起肠坏死,后果比较严重。 除了这些外还有原因不明的假性肠梗阻,比较少见。
梗阻发生后,梗阻位置以上的肠段会更加努力地蠕动,尝试让肠腔的内容物通过障碍,同时胃肠道分泌的肠液等液体以及咽下的气体会在此处存留而出现腹胀;而梗阻位置以下由于没有内容物的通过而出现塌陷。 梗阻后,梗阻肠段慢慢由肠壁开始充血水肿引起肠壁缺氧,缺氧又引起肠道血液循环的障碍,改变肠道正常的通透能力,肠道和大量细菌因此而进入腹腔引起腹腔内的炎症,最终常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甚至发生溃破、穿孔。
疝气是一种俗称,医学上称为「疝」,包括腹股沟疝、腹壁疝、腹内疝等。各种疝都是引起肠梗阻的常见原因。 疝囊的内容物为腹腔脏器,有时会有肠管在里面,当疝囊里的肠管难以退回腹腔发生嵌顿后,疝的囊颈处卡压肠管就会导致肠道的内容物难以通过,就容易导致肠梗阻。
(1)血栓一般会引起脑梗死等疾病,发生在腹腔还会引起肠道的问题。 (2)肠道管壁是由一些叫「肠系膜动脉」的血管来供能供氧的,当血栓恰巧堵在这一组血管的某处时,其所处的相应肠段便会出现缺氧。 (3)一段时间后,肠道便会出现明显的损伤,出现黏膜坏死水肿等引起肠梗阻。 由于这种血栓引起的肠梗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起肠管的广泛坏死,手术时需要切除大量肠管,所以病情严重,需要尽快处理。
腹腔手术后发生的肠梗阻一般为粘连性肠梗阻或者麻痹性肠梗阻。 (1)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手术中内脏受到手术剪切、缝扎、牵拉等刺激,会出现腹腔组织渗出粘连而影响部分肠道,出现梗阻。 (2)麻痹性肠梗阻:跟手术相关的创伤应激、肠缺血、药物(如阿片类和抗胆碱能药)使用、电解质紊乱等有关。 一般来说,术后肠功能恢复,经口进食后再出现的肠梗阻,要首先考虑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自始至终都没有肠功能恢复的,则首先考虑麻痹性肠梗阻。 多数情况下,这些肠梗阻可以自行缓解,或随着电解质紊乱的纠正而消失。少部分粘连性肠梗阻如果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则需要立即手术治疗。此外,术后反复发作肠梗阻者,也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诊断和其他疾病的诊断一样,需要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还有辅助检查的结果。 (1)临床表现: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症状时,就要怀疑肠梗阻; (2)体格检查:不同类型的肠梗阻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这个需要医生根据体格检查结果来判断。例如机械性肠梗阻时在腹部常出现和肠道蠕动相同频率的波动,甚至可以看到条索状的包块,按压会有痛感; (3)辅助检查:目前诊断肠梗阻最快速的检查是腹部的 X 线平片。患者采取站立姿态进行 X 线拍摄,可以看到液体在肠管里形成的平面,上边为空气,医学上称之为「气液平面」。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近端肠扩张、远端肠塌陷的表现。腹部 CT 在肠梗阻诊断方面更为实用,在鉴别梗阻部位、识别危险情况、排除并发症方面更有优势。类似于 X 线平片的结果,CT 也是通过近端肠扩张伴远端肠塌陷及气液平面而作出肠梗阻诊断。
肠梗阻患者一般发病比较紧急,需要看急诊科。多数的肠梗阻无法自行缓解而需要手术辅助,所以肠梗阻需要看急诊科中的急诊外科,手术一般是由普外科完成。
肠梗阻的治疗可分为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其原则是纠正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的改变以及解除肠道的梗阻。 基础治疗主要包括: (1)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2)输液补充丢失的液体; (3)存在并发症的肠梗阻,以及决定手术治疗前,都需要抗感染治疗; (4)当疼痛较剧烈不能耐受或者患者出现了精神症状时可以酌情应用一些镇静剂(如安定)等。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找准时机进行手术治疗,主要包括: (1)单纯解除梗阻状态的手术; (2)肠切除术,也就是直接把坏死肠段切除; (3)其他针对特殊情况的手术方式。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多采用鼻胃管减压,将胃管经鼻插入胃中,先将胃内容物抽空再进行持续吸引。 插鼻胃管后可以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液体,有利于减轻肠壁的水肿,还可以减轻腹内压,改善心肺所受压迫。
有并发症的肠梗阻是需要抗感染治疗的;无并发症的肠梗阻是否需要抗感染,医学界还存在争议。 很多医生担心肠梗阻之后,更容易导致肠道细菌移位而出现腹腔感染,加重病情,因此会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但目前为止,还缺乏足够有力的研究证据来证明抗感染治疗的必要性。在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前,并不推荐给无并发症的肠梗阻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
需要切除的肠段是指已经坏死没有功能的肠段,这种肠段已经没有恢复的可能,如果不切除只会在腹腔内坏死,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绞窄性肠梗阻如果不能恢复血液供应或恢复供应后仍可能发生肠段坏死时,解除梗阻往往需要进行肠切除。
医生追问患者有没有放屁,是想了解肠道有没有气体排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了解是否还有肠梗阻。 一般情况下,有排气或者排便后就能基本排除肠梗阻,这也是能否进食的参考标准。
患者能做的是术后早期适量活动,以便促进肠蠕动及早恢复。
术后尽早活动还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止手术的伤口开裂。
预防手术后的肠梗阻,医生的作用至关重要。医生会通过各种手术技术的改进,来预防手术后肠梗阻,比如改进麻醉方式、减小手术切口、调整术后用药等。 患者术后早期进行活动,有可能也有帮助,考虑到同时有减少血栓风险的可能,医生是推荐术后早期活动的。另外,有研究表明,术后咀嚼口香糖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根据肠梗阻发生的常见原因,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1)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适量运动; (2)因为剧烈活动容易导致肠扭转,所以饱食后要避免剧烈活动; (3)老年人容易发生便秘,粪石堵塞肠管也可能发生肠梗阻,因此老年人要保持肠道通畅,必要时可以适量应用通便药物; (4)较大体积的肿瘤也会引起肠梗阻,因此定期查体及时处理肠息肉及肠道肿瘤是有必要的; (5)有疝气的患者也容易发生肠梗阻,而且当疝囊发生嵌顿或转变为绞窄性疝还容易引起肠管坏死,因此有腹壁疝的患者应该尽早手术治疗。
食管癌食管是连接口腔、咽部与胃的一段管状器官。此处发生恶性肿瘤即为食管癌。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区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全世界每年新发食管癌约50万例,居全部恶性肿瘤第9位;死亡40.7万例,死亡...
后交叉韧带损伤损伤多见于高速对抗运动、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治疗为抽去积血积液并用夹板或石膏固定。严重时需要手术治疗,但后期易复发。症状后交叉韧带损伤有哪些常见表现?受伤后出现膝盖后疼痛、肿胀,...
肝转移癌肝转移癌又称转移性肝癌或继发性肝癌,是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所致,包括转移瘤、转移肉瘤、白血病或淋巴瘤浸润。常见的转移途径为癌细胞通过血液转移而来到肝脏(血行转移)。一开始就长在肝脏里...
疝气疝气指器官或组织离开了正常位置,即“离家出走”。40岁以上女性多发股疝。1岁以下脐疝首选疝带保守治疗。症状疝气有哪些常见临床症状?疝的症状表现多样、轻重不一,与疝的类型、疝内容物情况、有...
腱鞘囊肿腱鞘囊肿是包绕肌腱外面的关节囊、韧带或腱鞘上的一些致密的组织因为损伤导致滑膜腔积液或者局部发生退行性变形而形成的囊肿。症状腱鞘囊肿有哪些症状?腱鞘囊肿一般开始的时候是感觉到有胀感,特别是在做某...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