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爆料,贵州贵阳一名20岁的女孩小薇自杀身亡。家人称,她去影楼拍艺术照被套路消费,2000多元的套餐最后变16000元,在出事前,小薇与影楼工作人员有1分钟的语言通话,家人怀疑电话内容是女儿自杀的导火索。朋友称小薇有抑郁症。
此事一出,有评论即表示,“诱导消费非常伤害人,可以造成严重心理刺激”、“抑郁症是这样的,发病的时候任何一点事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确实,目前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尤其是带有应激性的,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并且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认知情绪调节可以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 ,5%将发生自杀行为。
在刚过去的不久,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就将今年的活动主题定为“预防自杀”。而世界卫生组织不久前也发布报告表示,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那么到底为什么一个人,或者一个有抑郁症的人会选择自杀呢?
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抑郁症自杀的可能性很大,一般认为要比普通人群高至少80倍。但是其实,抑郁症的终生自杀危险率只有15% ,事实上大部分抑郁症的人并没有出现自杀行为。
一份曾以18~22岁的大学生为调查样本的报告发现,有 23.2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其中 18.45%的人为轻度抑郁,3.57% 为中度抑郁,1.19% 为重度抑郁,无抑郁或极轻微者占总数的 76.79%;同时这群被调查的人中,只有16.47%的人存在自杀意念,其中 15.47%的人有自杀念头但不会付诸念头,“很想自杀”的人仅有0.40%,表示有机会就会自杀的也仅有0.60%。
因而上述的研究结果很明显,有抑郁症的人和自杀念头强烈的人,其概率的重合度并不高。或许,抑郁症的最终走向并不是自杀,单纯看抑郁的严重程度也不能预测自杀的行为。有学者表示,绝望才是预示最终的自杀,是自杀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
一位名为Beck的学者,在对50名抑郁症者进行长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有自杀意念背后的人,普遍是存在着绝望,即对自身未来所持的消极期待或悲观。这种消极期待和悲观占据了他们的头脑,他们预计自己的未来将充满艰难、挫折和失落,他们相信自杀是解决问题、彻底摆脱难以承受之苦的唯一途径。
因此,说到这里本文作一个大胆猜测:影楼的诱导兼强制消费是压垮有抑郁症的小薇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助力了小薇丧失继续活下去的念头。
然而,鉴于小薇仅仅有20岁,因此还必须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过往的研究早已证明,20来岁年轻人的自杀意念,与应激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冲动性”也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自杀的素质—应激理论,自杀往往是外界应激事件与个体内在素质交互作用的结果。
什么意思呢?一方面,在冲动性的作用下,应激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得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这便是冲动性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相比于平稳状态下,遭遇应激生活事件后,个体的冲动性更容易被激发,进而促使当事人作出快速的、不计后果的反应,如自杀、暴力等。
影楼诱导以及强制性消费这件事情,固然是小薇的消极生活事件,并且该事件所造成的应激强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如果小薇在经历这件消极的生活事件时,能够得到一些积极的认知以及应对策略,她的冲动能被及时发现,她的抑郁情绪能得到一些改善,是不是就不会至于自杀呢?
工作倦怠,在职场中很常见,比如这几年频频刷屏的,“70后能工作10年,80后能工作三年,90后能工作一年,95后工作7个月就要离职”等等,正在说明...
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高发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危害性疾病。而现在,在发达国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也...
现实中,抑郁症患者的处境是什么样的?有一位患者曾表示道,大多数人喜欢的其实是无病呻吟的伪患者,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是被讨厌的。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从发现到治疗再到康复,几乎需要独自承受所有的压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人口的4.3%,其中中国有5400万患者,相当于100个人里至少有3个抑郁症患者。WHO曾指出,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担疾病,预计到2030...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全球有超3亿人患抑郁症,预计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在各类精神障碍中列首位。我国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也面临严峻挑战。”昨日,全...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