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语出希腊语'κῶμα'(「沉睡」的意思),是一种深度失去意识的状态。处于这个状态的病人无法被唤醒,对光和声音没有反应,没有睡眠-惊醒周期,也不能随意活动。
关于深度昏迷的几个监测指标
1、体征反射:因脑损害而昏迷的病人,其呼吸呈梯次改变:潮式呼吸——中枢神经源性呼吸——喘息式呼吸——共济失调性呼吸。这意味着病人的脑干功能自首端向尾端逐渐发生障碍,意识障碍和昏迷加深,预后会越渐变差。
同时,Liege’s脑干平面反射的检查,可推断出脑干的受累水平。
2、听觉监测:听觉是病人全麻过程中最后失去的知觉,亦是清醒时最早恢复的知觉。通过AIA可以很清楚地区分病人有无意识、知晓及知晓程度,但此项监测容易受影响和干扰,如在麻醉(或昏迷)过深时,反应延迟而且不够及时。
3、CSM监测:是一种无创的、量化的和数字化的脑功能损害程度监测。从病人的清醒到昏迷,再到脑死亡,该技术会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刻度范围,形成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从而实时准确地反映病人的昏迷程度及昏迷动态演变过程。
4、脑电双频谱指数(EEG一BIS):是麻醉中监测意识水平的良好手段,2004年曾有研究指出,该技术可以预测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意识恢复的概率。
深度昏迷的护理及用药
深度昏迷持续的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其中,当意识障碍出现后,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则可能会昏迷持续到死亡。此外,即使意识恢复,也可能因为呼吸、循环障碍及高热导致死亡。还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失语、偏瘫等、出现脑水肿等等。
因此,深度昏迷的病人迫切需要有效的护理。如因护理不当,如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出现护理并发症,则不仅会加重病情,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以下有几点抢救与护理的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瞳孔散大,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病情变化快,加之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等脱水治疗, 故应每 30 min 观察并记录 1 次生命体征。 调整呼吸机及输液泵的参数, 正确处理各种报警信号。
2、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持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呼吸机湿化器使用的基础上,加强气道湿化,需要吸痰,并每 2 h 翻身拍背 1 次。
3、控制中枢性高热:病人入院后有可能发烧,需要及时采取头置冰帽、冰水灌肠、静脉滴注冬眠Ⅰ号,使体温逐渐降至 38 ℃以下, 对脑组织恢复起到一定作用。
4、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征象。
5、准确记录出入量:深度昏迷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脑水肿。因此需要给病人应用脱水剂,并准确记录 24 h 出入量。当尿量<30 ml/h 时,要及时处理,避免早期肾功能损害。
6、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通过鼻饲给予要素饮食、混合奶、高热量流汁, 总热量>50 千卡/ d, 为促进恢复提供保证。
总之,深度昏迷最常见的两个症状就是:意识丧失和低反应性。尽管昏迷的初始阶段(I-II)与深度睡眠相当,但深度昏迷(III-IV期)在脑电图上有着更深刻的改变,如我们常见到的,脑电图上一条平坦的直线,就意味着皮质神经元在沉默,也意味着要面临脑死亡的极限。
因此,对于深度昏迷的病人,他们的生命体征需要用脑电图等各种技术手段时刻监测,同时,他们的生命质量需要用护理手段及药物等科学地维持。因而,深度昏迷的病人,平均每年的花费需要8~12万元。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过去这种疾病非常罕见,近30年来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的增高,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已成为PML最为常见的诱因。这是一种由病毒...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