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之快,已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哪怕是今天,当有人被告知自己将可能失明、或者耳聋、失声再不能开口讲话时,仍然会因此害怕到一蹶不振。毕竟,平凡如我们,是很难抓住命运的咽喉的。
而目前一些科技手段,已有相当成熟的研究和临床使用经验,尤其是听觉、视觉和语音等各项植入装置的推广使用,除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来福音外,已经能够帮助部分残障人群重获新生。
一、听觉植入装置
(女人戴在耳边的人工耳蜗)
早在30年前,一些耳聋的人就能够通过一些技术获得听力的恢复。有资料记载,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已有2 万多聋人植入人工耳蜗。人工耳蜗目前已成为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重要干预手段。
同时近年来,人工耳蜗技术日趋成熟,人工耳蜗装置也逐步向小型化、轻便型发展,手术向更加微创化方向发展:仅有3~4cm的小切口、皮内缝合、保留残余听力,等等。然而比较可惜的是,目前国内人工耳蜗基本靠进口,费用昂贵,约20万一对,超出大多数人的承受范围。
此外,也有一种叫做振动声桥(VSB)的手术,适应症比较广,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和混合性聋的术后效果均不错。与常规的助听器相比,患者的聆听质量明显得到提高。但同样比较可惜的是,该手术的难度系数较高,需要经验丰富的耳科专家才能完成,推广仍在摸索阶段,目前只有部分医院能实现。
二、视觉植入装置
就在前段时间,科学家们已经部分地恢复了盲人的视力。来自德克萨斯州贝勒医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小组在六个盲人身上进行了一种手术,将一种电极植入到他们的大脑视觉皮层。之后,盲人们想看东西时,只要带上安装在眼镜上的特殊摄像头,大脑就能够完全绕过眼睛上那已经不再工作的光学神经,通过电极直接接收图像的信息。
当然,目前该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该团队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研究对象只能够识别某些物体的位置,但看不到清晰的形状,他们看到的只是与物体所在位置相对应的少量光点,拥有基本的视觉形式。例如,他们能感知到人行道、草地、窗户等的位置。但这对于盲人们来说,也足以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人工喉咙
(科学家显示的人工喉咙)
开口讲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口腔的运动和喉咙内被称为声带的折叠组织的振动,因此如果声带受伤或其他病变,一个人就会失去说话的能力。而近日,来自ACS Nano的报道表示,有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可穿戴的人工喉咙,当它像胶布一样贴在脖子上时,就可以将喉咙运动转化为声音。
这种人工喉咙,需要在一块薄薄的聚乙烯醇薄膜上激光刻划石墨烯,之后,当将其贴在志愿者喉咙的皮肤上,并与电极连接到一个带有电路板、微电脑、功率放大器和解码器的小臂带上。此时,只要志愿者无声地模仿讲话的喉咙运动,仪器就能够将这些喉咙运动转换成发出的声音。
科学家表示,未来可以训练失声患者用喉咙产生信号,再通过设备转化为语音。但目前比较可惜的是,该装置需要贴在皮肤上,因此长时间佩戴会有些难受。研究人员对这种人工喉咙的理想设计是:更薄,如皮肤一般,可以像临时纹身那样粘在脖子上。
据了解,近年来,突然耳聋发作的人,往往具有两个显著的年龄特点:一是长期听耳机的青少年;二是三四十岁的白领。原因是为什么?其实,长期煲电话粥、戴耳机听音乐、长期在酒吧受噪声刺激,这些“声污染”等环境噪...
人工耳蜗是当今最成功的人体功能替代器件之一,可以将声音处理转换为电刺激信号,绕过内耳毛细胞之前的听觉通路,直接刺激听神经,并最终在大脑中产生声音的感知与理解。这一技术对于双耳失聪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福音。...
据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ies估计,在全球2015年就大约有6.5%的人口,即约5亿人失去了听力。 失去听力意味着什么呢?通常,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
在美国,有相关数据表示,17%的青少年和多达4000万70岁以下的美国人因噪音而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即使是日常的声音,如吹风机,耳机上的音乐或建筑工作,也可能会非常危险。 只有小于75分贝...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