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脂肪颗粒移植理论提出以来,面部软组织填充自体颗粒脂肪就开始被广泛使用。而脂肪移植后,是否会产生排斥反应,一个广为接受的理论——前脂肪细胞理论认为:前脂肪细胞是脂肪组织中含有一种类似成纤维细胞样的间充质细胞。它的体积较小,为低分化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力比成熟脂肪细胞好,移植后,大部分成熟的脂肪细胞不能成活,而前脂肪细胞可以存活并转化为脂肪细胞起到填充缺损区域的作用。
该理论为脂肪移植后的永久填充效果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而在面部移植中,如何操作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呢?
国外有文献资料显示,精细操作效果较好:使用注射器进行抽吸减少脂肪颗粒的损伤和破坏,低速离心纯化。去除杂质且最大限度保存脂肪细胞的完整性。注射时将脂肪颗粒均匀散开,充分与移植床广泛接触,移植的脂肪颗粒分层次均匀注射,使注入的脂肪能够充分接触组织液浸润并尽早建立新的血供。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疗耗材的使用方面,使用内径为 1mm 的专用脂肪注射针,和容量 1ml 和2ml 的注射器推注,不但脂肪颗粒细腻均匀,而且注射器的推注压强较大,明显减少了推注阻力,避免注射不均匀和大块脂肪团聚集引起液化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患者脂肪成活率很高,临床效果满意持久。
然而此方法目前在国内熟知度不广,仅有部分有经验的医师掌握。
同时由于移植脂肪只能部分存活,因此有研究认为,使用维生素 C、维生素 E、胰岛素处理移植体,可明显促进脂肪的存活。生物活性物质如 bFGF、瘦素等,也对于移植脂肪存活也有较好的作用。
而在脸部填充过程中,脂肪的移植量需要充分估计,泪沟、下睑缘、上睑皮肤菲薄,皮下组织较少,按需要量移植即可,不能超量。术后 1 个月以上,觉得不满意还可以再次行自体脂肪移植。并可反复 2~4 次直至效果满意。
另外,据医生介绍,面部移植前做标记时,由于面部软组织层次薄且松软,解剖结构精细,站立或者坐位标记才能达到更精确的标记效果。仰卧时软组织会发生明显的位置改变,此时标记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最后,面部移植术后早期(1 ~7 天)可能发生疼痛、水肿、瘀青、血肿、感染等,1 ~ 3 个月内可能发生色素沉着、注射量过多或不足、移植区结节等,以上并发症均会直接影响移植脂肪的成活。更严重的,会出现脂肪栓塞引起的突然失明、休克或偏瘫,甚至死亡。
然而事实上,大多数面部脂肪移植并发症的发生是技术依赖性的,据2006 年以后的文献报道,面部脂肪移植的并发症已经明显减少。这是技术得到改进和提高熟悉程度的结果。因此手术中强调无菌观念,避免暴力操作,减少血肿的发生;注射时宁多个平面少量注射,勿将大量脂肪注射至同一部位,避免充填不足或过量;术前精确计算需要的脂肪量,可防止注射的脂肪过多,脂肪液化坏死,理解和掌握脂肪栓塞的预防等等,都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类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皮肤、内脏处于纤维化状态,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等。该病发生后,既会对病人的皮肤、关节肌肉造成侵犯,还会对病...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