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体体温升高0.5 ℃以上,则称为发热。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 ℃;37.5~38 ℃为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38~38.9 ℃为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39~41 ℃为高热,见急性感染。大于41 ℃,为过高热,如中暑。人体最高耐受热约为40.6~41.4摄氏度,高达43 ℃则表示生命垂危。
近几年来,虽然大部分发热患者的原因可被较快被明确诊断,但仍有一些患者发病原因不能明确。发烧是一种症状,禽流感等流行性因素也可导致发烧,因此,发烧的定义很难被固化。
一项针对近200多例发热原因和发热时机不明的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多,占48.5%,肿瘤性疾病患者占28.3%,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患者占 19.7%,诊断不明患者占 3.5%。这个研究结果与国内外早期的研究资料基本吻合。
也就说,在不明发热时机和发热原因的患者中,感染和肿瘤是最有可能的病因。其中,感染发热的患者中,普通细菌、病毒感染和肺结核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19.8%、15.6%、13.5%。
而肿瘤发热的患者中,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血液组织肿瘤为多数,但均需经过骨髓穿刺、组织活检才能得以证实,其中不典型淋巴瘤的诊断最困难。
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发热患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坏死性血管炎、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占比分别为28.2%、23.1%、15.4%、12.8%、10.3%、 5.1%、5.1%。此外,这一类型的发热患者中,红斑狼疮、成人 still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体免疫性发热;淋巴瘤、白血病及肝癌属于恶性发热。
因此,在国内,人们都很害怕发烧。尤其是婴幼儿的发烧,无论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非常害怕。由于发烧存在上述的原因,因而大多数人认为,发烧就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症状。在发烧情况下,很多人都在不经医生建议的情况下直接服用退烧药药,并且到附近小诊所要求注射抗生素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此外,还有很多人在擅自乱用物理冷却方法,如脱衣服、温海绵、冷海绵及冷毛巾擦拭、酒精擦拭等等。
但实际上,发烧是一种自然的适应过程,可以提高身体对未来感染的抵抗力,经常使用退热药来人为降低体温可能会抑制这一过程。此外,在患有发热性疾病的患者中,除了婴幼儿,目前是没有证据表明,温度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正相关的,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发烧减少会改善发病率或死亡率。甚至有研究表明,降低温度的物理方法不能治疗发烧的原因,反过来,还会引起身体不适、寒战、血管收缩、低血糖、昏迷、病情加剧甚至死亡。而这一点,目前甚至一些医院护理人员也没有正确的意识。
另外,尽管现代诊断工具和治疗都非常先进,但早在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就已经提出FUO(不明发热原因或发热待查)这一概念:1、人体温度超过38.3°C;2、发热持续3周以上;3、住院3天未诊断。但由于不明发热原因(FUO)的发生率不高,FUO仍然是目前医学中尚未解决的挑战之一。然而,万幸的是,据报道,不明发热原因在预后方面,尤其是未确诊的FUO,51%至100%的患者自发恢复,通常在4周左右发热消失,5年死亡率约为3.2%,总体预后良好。
NOAA的数据称,今年6月,是自1880年NOAA开始记录温度算起,140年中最热的一个月。而同时,中央气象台今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湖北西北部、重庆东北部局地可达40℃以上。英国气候学家汤姆·马修...
在科学界,用病毒来攻击癌症不算什么新鲜概念。早在100多年前,医学专家就发现,当癌细胞与一些病毒产生互动时,病症会出现异常。比如,1904年发表在《美国医学周刊》的一篇论文就指出,当白血病患者出现感...
饮食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既往研究认为过量摄入黄曲霉素、亚硝酸盐及腌制类食物等成分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但现在有研究发现,膳食纤维也可能导致或抑制肿瘤的发生。首先,膳食纤维是一种无法被肠道直接吸收...
© 2019 国康私人医生健康管理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80796号-2
发布评论: